公交线路查询
换乘查询(起点-终点):
 查询
 
路线查询(线路名称):
 查询
 
站点查询(站点名称):
 查询
 
  在线客服
  • 电话:  
  • 地址:  大连理工家教中心


       您现在的位置 > 在线资讯

爸妈,请把眼光从孩子转回自己

发布者:管理员 发布时间:2021-4-17 9:43:55 阅读:101

 “我痛恨妈妈对待我的方式,无论是说话语气、态度或是情绪。但是我对待孩子时,却一直看到妈妈的样子重现,让他们充满了惊吓和惶恐。”心理谘商师苏绚慧的谘商室中,常常有妈妈“自白”。


“专家、书上写的都很有道理,但是对我没有帮助,我的状况不一样!”方小姐因为工作常常接触教养专家,也常看教养书,但是对于乱糟糟的生活一点帮助也没有;她和儿子的感情疏离、夫妻关系也遇到瓶颈。“我生气、不满意,我知道是我的问题,然后呢?可以做什么?我是不是该去看心理医生?”

学校推荐王爸爸去找学生辅导谘商中心谘商师胡展诰,原因是“过度溺爱”:中学的女儿有任何需求,只要提出,王爸爸就“很负责任”的中断手边的事马上处理。胡展诰发现,王爸爸小时候父亲赌博,家计由母亲一肩扛起,他心疼母亲,妈妈总是对年幼的他说:“妈妈没事,只要你长大后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男人,就值得了。”

绮妈和小绮有很好的亲子关系,即便小绮步入青少年,仍跟妈妈无所不谈。绮妈是朋友眼中公认的好妈妈,自己也以此为傲。但最近她读到精神科医生王浩威一篇文章谈“没有自己空间的小孩”:因为父母太好,使得小孩在生命发展阶段应该出现的分离,因为愧疚感而放弃了。“该怎么办?我是不是因此害了小绮?”她心中升起焦虑。

想当好父母,愈用功愈焦虑

这些不仅是“他们”的故事,也和我们的生命处境似曾相识。

这一代父母看过最多教养书、听过最多专家建议,更用功却最疲惫。昶心蒙特梭利实验教育负责人张淑玲办学这十年来发现,亲职角色有了转变:教养的典范从“教出完美小孩”到“成为完美父母”;父母的管教,从“管太多”到“不敢管”。

“上一代父母的焦虑是生存、活不活得下去;这一代的焦虑则是害怕自己不够好、做不到、怕做错。”苏绚慧解释。“社会期待父母要做很多,要民主、要开放,然后发现孩子爬到头上,父母的管教技巧却没有提升。”胡展诰也点出了父母的难为。

的确,回顾二○一六年的书市,“心灵教养书”异军突起,也印证了教养路上,对的观念、好的技巧已经不足够,父母有着“自我探索”的需求。

三采出版社总编辑曾雅青发现,过去亲子教养书多在教父母如何教小孩,今年却有很多书回到“父母角色”,回到原生家庭的自我探索、疗愈、对话、安顿自己、和父母和解。

博客来文化事业部书籍产品经理蔡佩瑜也观察到,今年从心理层面谈“从孩子看自己”的书愈来愈多。例如《背离亲缘》写与众不同的孩子会让父母经历痛苦的改变,但也让父母更了解自己;《觉醒父母》让父母知道,我和孩子都是独立个体,教养孩子之前必须先修复自己;《世界上没有理想父母》、《如何爱孩子》等书也都在谈“孩子和我是不同的”这件事。“网路讯息太多,分享与交流太过迅速,父母对于如何选对资讯教养小孩是有焦虑的,这类书容易安慰他们。”蔡佩瑜说。

长期研究亲职角色的台大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认为,父母向内在探索的大趋势,反映父母教养上的“内在紧张”与“外在矛盾”。

“内在紧张”指父母想要改变、不想复制父母过去的对待方式,却一再重蹈覆辙,对这难以改变的“不由自主”,教养书教你不生气、管教孩子的技巧已经不足够,父母开始往内心深挖;但是同时,外在环境却充满矛盾,我们期待的教养蓝图、关系剧本,在真实生活不容易实现。例如工时长,很难给孩子足够的陪伴;例如学校的教育仍如二十年前保守;例如我们常在全球竞争与适性发展中感到摇摆。“环境的外在矛盾也很关键,但很多人没看见,一直在向内找答案。”蓝佩嘉提醒。

这两年,台湾开始一股实验教育热潮,使得教育选择更多元。这些变动与不稳定,都使得成为父母的复杂度更高。

资深媒体人、小孩就读实验教育六年级的古碧玲观察,六十年次的家长焦虑最深,“他们在传统中长大,对什么是『成功』有特定的认识,面对现在的教育系统隐隐觉得不对,却又说不出不对在哪里?”她观察实验学校系统内的家长很矛盾,既不想读菁英私校,也不想要念另类森林小学,“一脚在外、一脚在内。”明明将孩子送进了实验教育,却要瞒骗老师,让孩子做评量。

五行动,当父母不用这么紧张

当你发现过去奏效的管教方法已经无用、当你察觉自己用父母最令人痛恨的口气在骂孩子、当孩子行为在别的家庭可以一笑置之。却总让你勃然大怒、当你惊觉过去可以包容另一半的小缺点,有了小孩之后都变得难以忍受……多位受访专家提醒,每个父母都曾经是孩子,教养路上很多卡住的点,有时候不是孩子或伴侣的问题,而是你的“内在小孩”没有被爱过、受过的伤没有被处理。

若无觉察这一点并采取行动,再多教养的方法与技巧、再多成功的故事,都很难改善教养及夫妻关系的困境。

觉醒,是教养路的最后一哩路,可能也是最辛苦而困难的。成为一个觉醒的父母,我们必须把更多的关心放在自己身上,五个行动可以促成觉醒。

行动1:觉察自己的惯性反应

面对孩子不如预期的行为或情绪反应,我们的惯性反应是惩罚:“接下来两个星期你都不准出门!”恐吓:“等你牙都蛀光烂掉就知道了!”使他内疚:“为了你,什么地方都不去,你这样报答我!”日复一日的惯性反应是生命旧伤口的反射。而孩子就像一面镜子,赤裸裸照映出你的伤。

《觉醒父母》一书提醒,倘若你能了解孩子的不当行为,是在呼唤你对自己的过往提高警觉,你就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他们提供给你的成长机会,看向内在的自己,问自己“为什么”如此反应。

从今天起,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惯性,例如你会发现,每次孩子说“我不会”就让你勃然大怒,是因为想起从小父母认定没能力没天分的自己;每次只要妈妈来家里,你就对女儿特别严格,你会担心妈妈认为你不会教小孩、担心被评价。

行动2:分辨这是谁的需要?

胡展诰看见很多家长努力的给孩子学很多才艺、给予无止境资源,但孩子很痛苦、或者发展出偏差行为;父母委屈,觉得自己很努力,但孩子没有接收到他们的爱。

“父母可能是在满足童年的失落,或者没有被满足的需求。”他说,我们要分辨这是自己的需求还是孩子的需求,思考如何满足童年没被满足的部分。另一方面,与孩子讨论他们的需求是什么,然后给予适当的协助或资源。“认识孩子之前,要先认识自己。”胡展诰强调。

不只亲子关系,夫妻相处亦然。许多夫妻冲突都来自于“内在小孩”没有被关照。精神科医师邓惠文举例,妻子心中有个害怕被抛弃的内在小孩,当丈夫花时间与电脑和手机相处时,真正让她难过的是丈夫不肯花时间与她相处,她平常不会直接要求丈夫关注,也不期待能改变丈夫。但有了小孩之后,她以小孩的需求为由,开始向丈夫争取“减少使用电脑手机的时间”“多跟孩子(我们)相处”。

行动3:爱孩子前先爱自己

我们都被教导要给孩子“无条件的爱”,但令人难堪的是,我们可能从未体验过何谓“无条件的爱”。

“我们都在等那个人,等那份理解,等那份容许与接纳。但那是永远等不到的。”苏绚慧在成年后被迫面对生命的疮疤,才意识到自己对生命的恨,是因为没有“从自己长出来的接纳与爱”,她一直渴求有个人像拯救者来爱她,或是出现理想父母般形象的人对她说:“我知道你受苦了!”于是她告诉自己:“从今天开始,我要把你爱回来。”

苏绚慧建议父母,把过去没有经验到的爱、接纳、呵护、理解、支持,在给孩子的同时,也练习给自己;在陪伴孩子经历童年时,也陪自己的内在小孩重新长大一次。

行动4:找到内在价值与核心思想

二十年前就开始关心母职的社会学学者苏芊玲,现在已经当阿嬷,她观察到现代父母虽然自主意识高,但是教育过程没被教导如何做判断与决定,面对这么多而快速流通的育儿资讯,反而增加了父母的焦虑感。

综观两代教养,她建议父母要找到内在价值与中心思想,才容易在纷乱庞杂的讯息中做判断。内在价值无法无中生有,它来自:

一、足够的知识:了解儿童的发展历程、体能需求、给予阅读等适当的文化刺激。

二、对自己的了解。

三、对孩子的了解。

行动5:持续成长,让自己过得精采

父母的角色比起其他角色,都要让我们自我怀疑;怀疑自己的能力、自己的价值;有趣的是,当你不执着当个“完美父母”,当你愿意谦虚承认不足、愿意不断学习、愿意转身经营自己过得精彩,反而给孩子更好的父母。

“全球孩童创意行动挑战”(Design For Change,简称DFC)发起人许芯玮分享,他的父母会吵架,也会抓狂打人,但妈妈会跟她说:“女儿,我也还在学。”许芯玮便觉得:“对耶,你也还在学,好!那我也学怎么当女儿,然后我们一起学可以怎么更好。”

心理师陈鸿彬提醒父母,找到并建立父母角色以外的价值,培养自己的兴趣、专长、享受自己的人生。

因为养儿育女,我们得以取得“重新活过”的许可证。

讲话声音很秀气的李芷家,从国中开始自学,现在高二,妈妈黄向吟是教育博士、高中辅导老师,却常常在教育女儿的路上感到挫折,但也因为女儿,她的生命才不断被解构。“自学很辛苦,但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;而我,从小到大,都在放弃许多可能性。如果不是她,我可能还在盲目过日子、盲目教学。”

黄向吟想起当初师大毕业到国中教书时对生涯的迷惑、人生的茫然,最后做的“叛逆”选择,“这样想想,芷家不过是迷惑、茫然、叛逆的时间提早了我十年而已。”芷家像面镜子,映照黄向吟没有勇敢面对的人生。

觉醒是一条开始了就回不了头的路,是一趟缓慢、和自己、和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。因为觉醒,我们看见了曾经逃避的人生伤痛、厘清了过往糊里糊涂的生命价值。你可能是为了孩子而觉醒,最后受益的却是自己:因此找回了对生活的控制感,以及对自己的爱。